2014年11月25日 星期二

奢侈的世界




( - 人類演化的過程騰空了雙手,現在卻被公事包佔據 - )


一直想寫這個關於奢侈品的話題。

熟識我的朋友都可能知道,當天我決定到歐資品牌顧問公司工作,一個重要原因是眼見中國人香港人在廣東道排隊買Prada買Gucci買LV,我思考著,到底外國人有何魔力創造出令世人如此著迷的產品?要一個中國人舉出一個他喜愛的意大利品牌,相信不是一件難事;但相反要一個意大利人舉出一個香港品牌或中國品牌,本身已經不是件容易的事,更遑論要他們舉出一個喜歡的中國品牌,我懷疑這樣一的個品牌並不存在。

奢侈品,能夠令人著了魔地追逐,讓人把賺來的錢不斷的進貢,實在十分奇妙。做生意的人都想擠進市場分一杯羹,亦因此行內關於奢侈品的調查研究個案分析多不勝數,然而對行外普羅來說,在廣告以外的認識反而不多。淺談一下雄霸著整個奢侈品市場的幾個國際集團,或者也有點意思。

一般而言,我們談及全球三大奢侈品集團,說的是 LVMH 路易威登 ‧ 酩悅軒尼詩集團, Richemont 歷峰集團及 Kering開雲集團(前稱PPR 巴黎春天)。

為了寫這篇文章,特意搜集一下三個集團市值的資料,本意是確認一下準確性。找到了德勤二零一四年的奢侈品研究報告,發覺排名跟我想像中有少許出入。排名第一的LVMH跟第二的 Richemont 沒有甚麼意外,第三位是Estee Lauder集團,第四位是 Luxottica 集團,第五位是Swatch 集團,第六位才是Kering。

Estee Lauder品牌廣為人知,核心業務為化妝品,可能化妝品一般不納入為奢侈品,所以儘管原來集團市值排名甚高,但討論奢侈品集團時一般都不會談及Estee Lauder。Luxottica 集團對一般人來說可能比較陌生,反而對集團旗下品牌如Ray-ban 比較熟悉,Ray-ban 是美國高端眼鏡品牌,Luxottica 是據我所知少數意大利企業仍有這種本事這種幹勁去收購外國高端品牌,如果有留意奢侈品牌易手的消息,近十年意大利只有一個一個高端品牌拱手相讓予他國的份兒,說來唏噓。回說Luxottica, 由於集團核心業務為眼鏡,可能因此人們較少用以與其他主力做皮具時裝的奢侈品集團比較,即使他們可以說是壟斷了整個高端眼鏡的市場。提起Swatch ,令人想起的色彩繽紛的塑膠錶,可能有人會問,他們也算是奢侈品品牌?事實上,他們品牌組合之中,有不少尊貴奢侈品級的手錶品牌如Breguet或Blancpain,而Breguet有何來頭?陀飛輪手錶就是由Breguet先生發明的。Swatch成立之初,主力產品是較為大眾化的手錶,在八十年代團結起瑞士鐘錶業,並挽回了當年受外國品牌衝擊的頹勢,因此成就了今天Swatch奢侈鐘錶集團的地位。

德勤的報告用的是二零一二年的銷售數據作排名,而第五位的Swatch跟第六位Kering的銷售只相差大概四億美金,而二零一三年Kering 做了不少併購活動,相信銷售增加了不少,因此早前提及的全球三大奢侈品牌的說法大概是成立的(註:雖然Swatch同年也收購了珠寶品牌Harry Winston......)。

LVMH 路易威登 ‧ 酩悅軒尼詩集團 (法國)

很長的中文名字,事緣 LVMH 是由個三個法國品牌併購之下的產物,LV 不用多說,這響亮的名字不知是多少人認識的第一個法文字!M是指 Moët & Chandon ,一個屬於國際香檳龍頭的法國香檳品牌;H 是 Hennessy, 知名法國白蘭地干邑品牌,1971 年 Moët & Chandon 與 Hennessy合併變成 Moët Hennessy,1987年再與LV合併,變成今天的LVMH。今天亦有人簡稱為路威酩軒。

(順帶一提,酩悅這個中文名字我認為是神級之作,古典而優雅,關於外國品牌的中文命名,可參閱我關於外國品牌中文命名的舊作 〈中文命名的藝術:跨越文化的長城〉)

雖然奢侈品品牌有很多,但其實跟很多產業一樣,不同的牌子都受幾個跨行業大集團控制著,LVMH旗下的服裝及皮具品牌有Louis Vitton,Dior, Marc Jacobs, Celine, Givenchy,Kenzo等等,珠寶鐘錶品牌有Hublot, TAG Heuer, Zenith等等,高端零售點則控制了DFS。查看網上資料才知道,原來Duty Free Shoppers (DFS) 是1960年由美國人在香港創辦的,佔據了機場免稅零售店的有利位置,DFS的議價能力可是相當的高,據說不少其他奢侈品名牌也要讓他們三分。

LVMH輝煌的併購歷史,殘酷地反映出法國比意大利在奢侈品業表現得更出色,自十多年前2000年收購了意大利時裝品牌Emilio Pucci 開始,LVMH不斷收納意大利的奢侈品品牌於集團旗下, 2001 收購了時裝品牌Fendi及香水品牌Acqua di Parma, 2011年收購了珠寶品牌 Bulgari, 2012 年收購了Berluti, 上年2013年有高級Cashmere毛衣品牌Loro Piana, 甚至連創辦於米蘭的高級咖啡店Cova也被LVMH「不務正業」地收購了。

關於LVMH酒業那一部份, 或許留待他日有機會寫「國際酒業集團」再談。

Richemont 歷峰集團 (瑞士)
奢侈品集團排名第二位的Richemont,核心業務是鐘錶。高端鐘錶的代名詞是瑞士,這一點就算是奢侈品大國法國也追不上,源自法國的珠寶及鐘錶品牌Cartier, 這次輪到為這瑞士集團所擁有。Richemont 其他為人所共知的手錶品牌,就算你未在大商場路過留意到,也肯定在電視廣告或平面廣告中聽過見,譬如是IWC萬國錶 ,Jaeger-LeCoultre 積家,Piaget 伯爵,Vacheron Constantin 江絲丹頓,比較年輕而有個性的品牌有Roger Dubuis,Roger Dubuis 的獨特之處,在於其所有出品均印有瑞士印記(Hallmark of Geneva)。瑞士印記是瑞士鐘錶業的最高標準,所有工序都要百分百於瑞士進行,並符合嚴格的精密度測試,雖然其他品牌譬如 Vacheron Constantin 每年都有產品能獲到瑞士印記的資格,Roger Dubuis 是目前唯一一間鐘錶製造商所有出品都有這項榮耀的資格。

以上所述的鐘錶品牌都是瑞士品牌,Richemont 旗下還有意大利品牌Panerai,產量較少的有德國品牌A. Lange & Söhne,至於同屬德國的Montblanc,手錶業務較遲起步可能較少人認識,最悠久的業務是墨水筆,全黑筆身上的白色星星標記最為著名,上一輩人稱「白頭翁」。

令Richemont與香港帶上關係的,是服裝品牌Shanghai Tang上海灘。鄧肇堅後人鄧永鏘爵士,1995年以中國長衫風格為創作核心,創立高級服裝品牌上海灘,經營4年,在1998年出售予Richemont,至今仍是Richemont旗下品牌。在以往工作經驗之中,體會到「中國元素」仍是令人趨之若鶩的主題:高尚的有希望把中國文化發揚光大的中國人,或是深受中國文化感動加以創造演繹的外國人;低端的有一堆粗糙亂用中國文化老本賺外國人錢的中國產品,或是一眾硬生加插中國味道以便在華掘金的外國品牌。儘管知名如上海灘,要透過這種中國傳統風格的服飾去宏揚中國文化,走起的路仍是波折重重,賣盤後,也不再有甚麼暇想了。

Kering開雲集團 (前稱 PPR 巴黎春天)
於上年2013年才正式易名的Kering, 前身 PPR 於1999年收購意大利服裝及皮具品牌Gucci,正式踏入奢侈品集團的行列,至今Gucci仍然是集團的現金牛 (Cash Cow)。Kering 旗下有服裝品牌Balenciaga巴黎世家,珠寶品牌Boucheron,瑞士鐘錶Girard-Perregaux芝柏 及Jean Richard,還有不算奢侈的Puma。

對意大利品牌的收購則由Gucci 開始,2001 年收購皮具品牌Bottega Veneta,2012 年服裝品牌Brioni ,2013年珠寶品牌Pomellato。

2012 年,Kering 的品牌組合多了一點香港足跡,由華裔設計師陳瑞麟於香港創立的珠寶品牌Qeelin正式被收購。Qeelin 於2004年首次於巴黎面世,由張曼玉戴著Wulu 葫蘆形鑽石耳環出席康城影展,讓Qeelin演繹中國傳統元素的嶄新手法,及法國珠寶的工藝技術受到國際認同,迅速擠身國際高級珠寶的圈子。

走筆至此,差不多可以為本文下一個副標題「法國的雄霸天下與意大利皇朝的衰落」,對於一個意大利的忠實擁躉來說,看著意大利割讓一個又一個家當,真的不勝唏噓。若再要數下去,只能多嘆兩三聲氣,意大利跑車Lamborghini 林寶堅尼 1998年賣了給德國的Audi。Ducati貴為電單車界的法拉利, 2012賣給了Lamborghini,雖然帳面上是賣給意大利品牌,卻怎樣也無法淡化最終也是賣給了德國人......

隨著中國的堀起,不單有本錢買外國名牌,甚至是買起外國名牌,譬如早前意大利高級遊艇集團Ferretti 法拉帝就給中國的生產動力引擎的濰柴動力買起了。要成就一個奢侈品品牌,需要相當大的財力支持,但即使有了財力,就不等於可以營運好一個品牌。法國人有本事讓意大利人引以自豪的品牌放手,除了錢財還靠法國人本身的美感與品味,而我們中國人靠的大概只有財力。在培養生活品味與建立高端品牌這個課題上,我國還有一段相當漫長的路要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