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31日 星期六

四年一度的夢


四年一次,世界盃向世人展示足球的魅力。今年,南華足主羅傑承先生官非纏身,這位香港球壇改革先鋒退下來後,又有誰明白足球的價值與意義,義無反顧協助香港足球繼續推進?

香港,亞洲國際都會,香港政府如是說。鏡頭一轉,在遙遠的歐洲非洲國度旅遊,碰到陌生人有時人家第一句是跟你Konichiwa, 黃皮膚等於日本人這個概念在他們心目中植根已久,在偏遠地區仍有人以為香港這個地方日語是官方語言,情況有點像香港人見到南亞裔人,我們總是先想起印度,而甚少先想起斯里蘭卡或巴基斯坦。在國際知名度這個環節上,足球員是極有影響力的外交大使。

多年前跟一位阿根廷人遊北非,陌生人知道他的國籍後,一般都是Messi! Messi! 然後下一句就是Maradona! ,可見球星美斯及馬勒當拿在當地的普及程度可能比民主鬥士哲古華拉還要高。事實上,克里米里事件未發生之前,很多人一聽到烏克蘭想起的都是綽號核彈頭的烏克蘭前鋒舒夫真高;認識非洲國家多哥是因為艾迪巴約;因為杜奧巴才會知道象牙海岸原來已改稱為科特迪瓦,等等。

當然,名聲是很虛浮的,如民望一樣,前特首帶領我們不看重。好,就講講足球運動的商業價值。近來香港銳意發展服務業,先不論政府認為香港仍然能接待更多旅客,就假設香港不在本土接待更多的旅客,我們能否仍然擴大我們的服務業? 關鍵在於服務業輸出。服務業輸出不只限於外傭,或者外派會計師到國內工作,以南美洲為例,2013年上半年共「出口」了5000名足球員,「市值」超過11億美元,而其中巴西與阿根廷佔了3000名足球員,價值大概4億美元,未知價值不菲的美斯於那個財政年度「入帳」。而一個成功的球會創造出來的商機,我想更加不用我多說,曼聯的商業價值,福布斯說有94億美金,跟巴塞的93億相若,這些價值,可以換來減少多少自由行來港?

以上的數字是用來應酬眼裏只有數字的香港人,踢波的人, 心裏流的是一股熱血。這個年頭,很多老一輩人說年輕人很幸福,物質富裕三餐不愁,失業休息父母供養。但這年頭的年輕人同時也很苦,除了金融地產、醫生律師,似乎沒有甚麼行業職業選擇能令身邊的三姑六婆滿意。以喜愛的足球為職業,賺取天價周薪,是多少少年的夢想,沒有適當的土壤, 四年一度的世界盃過後, 盡是無數乾枯的綺夢。

對足球運動的長遠投資,無論如何對香港都是值得的。政府投放6000萬元進行「鳳凰計劃」,我們能否卑微的期望計劃能協助年輕人造夢? 同時,年輕人,本田圭佑加盟AC米蘭,是捱過了世界第一艱苦訓練的洗禮,踏上成功的路是很苦,要有心理準備捱下去。如果美斯出生在香港,憑著美斯的球技與香港自由經濟的土壤,說不定他能把香港球會壯大起來,超越巴塞的商業價值,今天在香港出現的,可能叫美氏力場...... 

刊登於蘋果日報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