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五月三十日報導九倉副主席吳天海反對限制自由行旅客,提出變相「封港」損形象,認為「不應限制自由行旅客人數,否則會破壞香港的自由港形象」,又認為「對香港自由港的形象有根本性損壞,希望不會發生」。以完全自由的自由港概念去辯護其實是明顯站不住腳的, 再自由的地方,也不會無限制的接受旅客或移民,或者容許毒品軍火自由出入,世上沒有一個國家或政府不保障自己市民的利益,適當的限制是絕對為世人所接受 。再者,自由是一種提升人民生活質素的權利,如果因自由而衍生出其他問題,就有需要微調。
作為集團高層,在公開場合要維護集團利益,這點我理解卻不認同, 有時候看到香港人為維護自身利益而舉起牽強的理由說出反智的說話,真是既可恨又可悲,某程度上,香港給這種唯利是圖、金錢掛帥的價值觀害苦了。普遍香港人的心態,很多時對自己有利益的事情就會支持,惰於思考對自身長遠的影,更遑論思考對社會的影響。最經典的例子,該算是領匯上市。在領匯上市之前,當時有人反對賤賣資產而提請司法覆核,但卻遭一眾投資領匯的投資者扣上「阻人發達」的罪名。依稀記得當年抽新股熱潮正旺,抽中新股似是中了六合彩,今天回望, 所有的領匯加租、過份美化工程、逼走小商戶,其實小市民自己也成了幫兇,我們實在需要反省,特別是那些曾經為了抽新股而鼓勵領匯上市的投資者。
一間上市公司,除了要對自己負責,對顧客負責,還加上了一個第三者 — 要對股東負責。對股東負責就要賺錢,因此領匯加租,完美解為向股東負責。企業上市的概念原意是好的,能為一些需要大量資本的項目進行集資,但時至今天,這方面的意義還在嗎?,市民在意的是可以炒上炒落致富的股票號碼。同一個思路延伸至港鐵的問題,信報五月二十八日〈不按機制加價 股東或發難〉一文提到消息人士指港鐵「必須按照該機制調整票價,否則或有機會遭股東入稟控告」,以這一個技術性理由去支持一個影響民生的公共服務加價決定,是令人相當氣憤又無奈。政府作為港鐵大股東,實在責無旁貸。記得通過「可加可減機制」之初,港鐵承諾減價,而減價這一著確實得到不少市民支持,在一個民主社會,市民真的要時刻保持警覺。
香港缺乏天然資源,由小漁港、工業社會發展成今天的金融中心,艱苦的環境因而磨練出我們要努力想辦法為自己為家庭賺錢自強的奮鬥精神。這種思想或許也需要隨著經濟同步轉型,為了自身更多的利益而犧牲大眾的生活質素,似乎並不是個可持續的發展模式。政府、政客、商人、市民,總之香港人的心態需要改變。電影〈作死不離3兄弟〉說過一句我很欣賞的說話,「追求卓越,成功會跟隨而來」。香港人的民族性似乎完全沒有這種思維。Facebook 成立之初,並不是為了賺錢,賺錢是隨之而來的結果。我認為賺錢可以是個「結果」,也可以是個「手段」,但絕對不應該是「目的」。假如一個年輕人,告訴你其生生活目的是為了賺錢,這種心態這個社會實在太不健康了,賺錢可以因為是追求卓越而自然出現的回報,賺錢又可以是為了成就更大的理想的手段,卻萬萬不可成為生存目標......
發佈於信報論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